用戶為何對本土家電缺乏信任感
來源:    發布時間: 2016-07-11 08:50   3686 次瀏覽   大小:  16px  14px  12px

最近幾年來,中國家電企業一直想改變在用戶心目中的低端品牌形象,快速搶奪在中高端市場份額占比。但是這一難度并不小,因為過去幾十年來,不少中國家電品牌或多或少都傷害過曾經相信自己的用戶。 
 

相對于日本、美國、德國,甚至是后來的韓國企業,中國用戶更信任的家電產品和品牌,并不是本土企業生產制造的,而是日本,或者德國。甚至連口碑并不算好的韓國產品,認知度也遠高于中國本土家電企業品牌。

過去出現這種情況,大家或許還能理解和接受。因為與洋家電企業相比,中國家電制造水平和產品質量,可能會存在比較大的差距?,F在,面對這種情況,很多本土企業就無法理解,也不能接受。

畢竟過去幾十年以來,中國家電產業涌現出海爾、美的、格力、海信,這樣的優秀領軍者和優質品牌。無論如何,也不能接受,中國家庭和用戶繼續對本土企業產品和品牌不認可、不信任。

其實一切問題背后,都是原因的。比如說,最近這些年來,仍然有大量用戶對于中國本土家電品牌和產品,缺乏足夠信任感。原因并不復雜,在最近這10多年的家電轉型、發展和變革過程中,一些家電企業只是嘴上"叫著做精品",實際行動過程中,卻存在階段性的"偷工減料",或者是"犧牲質量換市場"手段,忽視對于產品質量最基本的信仰和尊重。

與此同時,與其它國家的用戶相比,中國的消費者又有兩大特點,一個是特別容易記仇,另一個是特別善變。過去幾十年來,一大批中國家電企業曾經以短期的"低價格戰"在持續的搶奪市場和用戶需求;也為了追求一時間的商業利益最大化,或者是打擊外資競爭對手,而采取一種犧牲質量搞價格戰的策略。

結果,中國家電企業過去的這些行為和舉措,則是傷害一大優質用戶群體的信任?;蛘哒f透支一大批家庭和用戶的信任。所以,這些年來,中國的家電企業一直沒有真正建立起長期、可靠的忠誠粉絲隊伍。當然,最近幾年以來,這種局面得到了比較到的提升和改善,但是從"量變向質變"的飛躍,需要的不只是家電廠商努力付出,更需要時間積累下來的信任。

今年,從中央的"供給側"改革,到國務院常務會議推動"品質革命",再到國家發改委、質檢總局等部委的"質檢利劍"行動,所有動作和信號都指向一個方面:幫助推動家電產品為代表的消費品,提升質量、完善品質、提升口碑。

由此,對于所有家電廠商來說,除去在企業內部要推動精品工程,推動品質提升,持續做"貨真價實"的精品。對于家電經銷商來說,則要真正在進貨源頭,杜絕賣假冒偽劣產品賺錢的生意經。同時,還需要在一線市場上,面向用戶的促銷推廣和服務等工作,也必須要堅持誠信為本,不能做傷害消費者、透支用戶信任的事情了。

說一就是一,硬件免費,或者說第二件半價,就應該實打實,絕對不能在中間搞"先漲后降"小伎倆,更不能搞"羊毛出在羊身上"小動作。而是真正應該以真實、誠信的理念和態度,向消費者傳遞積極向上的正能量。

其實,用戶其實從來都不是傻子。只不過,過去中國消費者普遍采取"差不多就行"的態度?,F在隨著一大批的80后、90后用戶群體崛起,他們接人待物的心態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。他們追求個性,追求品質,但也不能容忍欺騙與造假。